挖掘文本  多元设计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

                  荔湾区合兴苑小学   卢婉玲

  《带刺的朋友》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精读课文,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本事高明的故事,其间穿插着作家宗介华的所思所想,情趣盎然。全文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用词准确。特别是细致描写刺猬偷枣,把刺猬的机灵、敏捷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本事高明,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家对小刺猬的喜爱之情,引起读者的阅读共鸣。

一、挖掘文本,灵活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昭示着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学会欣赏。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强调“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角色体验,感悟实践”这一教学理念。上课伊始,我以课文所描写的后院枣树为本创作板画,让学生仿佛跟着小刺猬置身其中。接着紧扣“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这一主线,设计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小刺猬偷枣的过程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到小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以读、圈、画、演让学生在文中圈出刺猬偷枣的动作词语,画出表现刺猬偷枣高明的句子,引导学生乐思、乐讲、乐演,采用各种方式理解刺猬偷枣的过程与它的技术高明,在品味词语和演读中激发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入情入境。

整个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学生通过想象朗读、比较朗读、角色体验朗读多元方式展示,指导了学生的读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最后让学生运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抓住重点词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教学过程中从各个方面都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同学们的发言十分精彩,他们既能挖掘文中的词句,又能联系生活中的感受,那种对小动物独特的喜爱之情倾注在语文课堂中来,思维顿时被打开了,使语文课文的学习更加丰满。

二、挖掘文本,培养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作者把小刺猬寻食采枣的过程拟人化地写成了偷枣,其中体现出作者对小刺猬无尽地喜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小刺猬聪明、机灵。秋天,枣树上挂满了又大又香又美的枣,刺猬去偷枣。刺猬利用自己的聪明、机灵,成功地躲过了人类的注意偷取到了枣子。往往会给学生形成一种误导:只要是别人好的东西,我皆可以运用别人察觉不到的方法或者手段,占为己有。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适时点播,告知学生们此偷非彼偷,而是动物寻食的过程,作者之所以用一个“偷”字,凸显出作者已经把小动物看作了人,视它如好友了。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生活真切感受,开放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挖掘文本,阅读拓展。

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渔。语文学习的核心人物之一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大量语感积累获得的。我不仅立足于教材,更是千方百计利用教材提供的契机,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在教学《带刺的朋友》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带刺的朋友》是儿童文学作家宗介华的散文集,原文除了今天我们学的刺猬偷枣,还写了小刺猬的很多故事,其实只要你注意观察,你也会发现你身边的动物都有自己独到的本领,让学生到课外拓展阅读中去探索。教师在教学时不仅立足于挖掘文本,更是千方百计利用教材资源提供的契机,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学生阅读的点滴积累,使课堂活起来。

四、挖掘文本,习以方法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为特征的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本文中小刺猬偷枣的动作描写为学生如何具体写一件事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地点拨学生注意学着文章中的表达技巧,挖掘作者叙述小刺猬偷枣本事高明语言生动,言之有序,为即场习作打好了扎实的根基。接着让学生和小作者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定会发现许许多多动物有趣的事,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最熟悉的小动物来写一写。写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孩子汇报时因自己习作精彩而喜悦,此时课堂因孩子灿烂的喜悦而活泼。

  设想永远是美好的,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尤其是小组交流汇报,老师较多牵引学生,教师要紧抓学生生成的问题,让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核心语文素养。

    总之,教师只有千方百挖掘文本的魅力,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的学习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了。让语文课堂变得魅力十足,变成老师和学生成长的地方,变成承载希望的地方,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追求的目标的向往。